英国有部著名的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,拍了49年,每7年一次。最后一次是2012年,所以也称《56UP》,导演和受访者们都年事已高,影片结尾有这么一句话:
"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" 看到一个孩子7岁的样子,就能刻画出他长大之后的样子。
纪录片反映的核心问题之一:20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阶层的固化。换句话讲,就是:透过你出生时所处的环境,就基本可以断定你这一生的走势。
听起来很玄,好像算命先生,看看一个人的手相或生辰八字,就知道他的命运。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我是不信的,也从没主动去求神拜佛。
但,英国的那部纪录片对我的触动蛮大,回顾那些受访者小时候的点点滴滴,再看看50年后的他们,真的,你很难逃出那个“魔咒” — 穷人仍然是穷人,富人还是富人!
当然,也有个别例外,比如那个叫Nick的小孩,出生时家境很一般,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美国一所大学任教。
也有一位恰好相反,小时候很富裕,但长大后流浪街头,现在还是单身汉,他说能活到70岁或75岁就很满足,我心里不禁一颤。。后来他承认自己患有精神方便的疾病,困扰了他好几十年,所以,严格意义上这位受访者的境遇是个意外。
看,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!
你出生时的家庭环境,求学时的学校环境,就业时的职场环境。。这些都将影响你的一生。
有些环境是你不能左右的,比如:出生时家庭是贫困还是富裕;也有一些是你能改变的,比如:求学时对学校的选择、踏入职场后对工作的选择等等。
其实,我个人觉得,英国那部纪录片反衬的一些社会问题也适合我们中国,甚至美国。
自己国家就不多说了,你或许比我更有发言权。美国,因为我曾在加州生活过一段时间,感觉跟英国的情景很像。
举个例子,美国富人家庭的孩子很少去上公立学校,因为公立学校黑人和墨西哥人的孩子居多,那些有能力的白人们更倾向于把孩子送去好的私立小学和中学。
我们勤劳的华人也一样,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拼了。。能在更好的片区上学,不惜搬家在那个片区租或买一栋房子。
林书豪,大家耳熟能详的NBA球星,就毕业于Palo Alto High,美国最顶尖的高中之一,在那里只要你努力,常春藤大学基本上等着你。没机会或者不想去遥远的East Coast 那就挑家门口的斯坦福大学吧。
我在美国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,只是林书豪去念了哈佛,她选择了斯坦福。
说远了。。毕竟跟我们都没有关系,你在看我写的这篇文章,估计都选择了SEO优化这个职业,而据我了解,美国常春藤和名校毕业的学生选择这一行几乎没有。
哦,说早了,还是有的,比如Ninja Outreach(一个SEO工具)的创始人就是哈佛大学dropout,有点像Facebook的小扎啊,没毕业还很光荣的把辍学当成一个头衔。
环境对孩子的影响
再讲讲过年期间我亲历的两个小故事。
大家都知道我来自湖北,一个至少五线开外的小城,而且我是农村的,开车到县城都要个把小时,过年在老家待了将近两周。
家乡的外貌变化挺大,公路修宽了,车子多了,楼房也一栋栋竖起来了。
但没变的东西也挺多,比如一些陋习和人的思想。
故事一:赌博
大年初一,我们的习俗是村里人都不外出,内部走访拜年。“客套程序”走完后,我去找我的一个堂弟,10岁,打算约他一起去打打乒乓球,找了很久,才在村里小卖部的一个偏僻角落发现他,跟他一起的还有三个同龄小孩。
他们围在一张桌子周围,每人面前是一打零散的钞票,桌子中间是一副扑克。。你应该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。其实,我并不感到特别意外,因为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,大人会的东西我们也会,尽管他们不让我们参与,但我们小孩子自己偷偷学,打麻将、炸金花等基本样样都会。
没错,这就是我们农村的“文化传承” — 自从我有记忆一来,二十年来年这一传统没断过,传承得很好,而且不怕后继无人
好,再看看城里的小孩,家境宽裕的可能在过年期间随父母出去旅游了,这个我在美国见过不少,这里不细说。重点是,这两种孩子的未来,哪种更有前景,应该很明朗。
农村的孩子,和城里的一比,大多数还真的就输在起跑线上,至少目前是这样的。
故事二:教育
我还有一个表弟,今年高三毕业,很普通的一个高中,一年能考上几个一本大学,学校都要放鞭炮的那种。他们家庭面临的选择:是在国内就读一个普通的大学(按照概率基本没有过重点线的可能),还是多花点钱送到国外。
姑姑家的条件呢,属于农村里很一般的那种,很多人家都修新房子了,她们家还没有,手头上存了一笔钱,打算今年用来盖房子,让自己家在村里更有“颜面”一点。
我跟姑姑聊了一下,我的建议是让她把盖房子的钱“投资”到表弟,把他送到国外,连地方都选好了:新加坡 - 离我们不远,学费还算在可支付的范围以内(一年的花销应该不超过15万RMB)。
我姑姑犹豫,担心钱花出去了没啥看得见的回报,又有说表弟英语不好,很难坚持。。总之,很多担忧;而盖房子呢?稳稳的,钱花了,房子在那里,看得见摸得着,心里踏实。在她看来,能送表弟上大学就算是任务完成了(哦不,农村人说完成任务是指结婚)。
这种想法没问题,毕竟在农村,能供自己的小孩读上大学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,很多家长含辛茹苦的把钱存在银行里N多年,甚至四处借钱只为了凑足学费。
但,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,外面变化有多快,在农村投资房子是折本的事情,没过几年估计又得翻修一次;而投资孩子的教育呢,或许可以带来数倍的回报。
我跟姑姑是这么建议的,让她和我的姑爷今年工作加把劲,争取把表弟两三年的学费攒够,我说等表弟从新加坡毕业了,到时选择就业的话,或许两三年就可以把房子跟你们盖起来,而且让你们提前“退休”享受生活。
不知道她们家三个月后会怎么抉择,反正我感觉,留在农村的人很有可能就一辈子穷下去,与城市人的距离会越拉越大。注意:我指的穷不仅仅是指经济上,更多的是思想意识方面。
环境对SEO人的影响
继续讲故事,年前的时候(腊月二十几),收到了一位来自广州的读者来信,说John啊,我一定要去深圳亲自找你一趟,老板跟我们制定了来年的任务,自然搜索流量翻倍,而我们的网站貌似被Google圣诞节的那次更新影响了,流量下降了很多。
总之,一句话:鸭梨山大! 很抱歉,那时忙着回老家过年,没见着,希望这位读者过了个好年,不要被工作的烦恼羁绊。
在我看来,制定目标没问题,KPI也没问题,但要在可达到的范围内,刚被Google打击了(如果是的话),自然流量下降,现在要在短期内翻倍,谈何容易?
搞得Google好像欠这位老板的流量似得。要知道,我们都是从Google这个平台获取免费流量,投资的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,Google是没有义务给任务网站多少流量的。
所以,我感觉,这位读者的老板是在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,我估计,在他看来,新的一年一定要有新的目标,而且要好听,比如:翻一番、增长X%等等。
负责执行的管理者呢,当然就要马不停蹄地负责落地了,SEO流量要翻倍是吧,好,那我们得加快原创内容的产出速率;品牌曝光量要翻翻是吧,那我们就要double红人联系的数量,估计还得多招几个英语八级的人来outreach。。才有可能实现目标。
殊不知,营销效果不是简单的数学计算。
个人感觉:这样的公司,我们SEO人有两种选择。其一,立刻打包走人,一分钟也不浪费;其二,说服老板,看能不能有回旋的余地,能说服则留,不能则走。
对,SEO人要有自己的骨气!别把自己看得太小了,别为了那点工资就委曲求全,更别浪费时间去推广仿品或忽悠客户。还是借用美国营销大师Chris Brogan说过的那句话:Great Marketers Market Great Products!
注意:SEO人是营销大家庭的一份子哦。你拥有更换环境的权利,就看你是否有勇气走出去,是否有成为一名Great Marketer的“野心”(or 抱负,更确切地说)。
好了,写了这么多,那这篇文章的takeaway是什么呢?或者我有什么目的呢?